警惕!推广费换来的是流量还是薅羊毛的狼?350万播放量0人下单,背后的流量造假产业链知多少?

来源:胡润百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22

近日,一篇直指微博头部MCN机构蜂群文化涉嫌刷量造假的文章疯狂刷屏,再次将网红经济推上了风口浪尖。近年来,网红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各路商家不断追捧的宠儿,但随之而来的流量造假问题亦屡见不鲜。在如今“数据为王”的背景下,造假问题早已成为困扰各行业发展的痼疾,备受舆论诟病。

640.webp.jpg


据了解,事件起因是某黑科技产品的创业者与蜂群传媒旗下一位粉丝量达到380万的时尚博主张雨晗合作产品推广vlog,希望实现带货,但最后几百万的播放量却为该创业公司的淘宝店带来近乎0的流量,因此该创业者认为蜂群传媒数据造假。


不仅如此,该创业者事后专门去淘宝上搜了一番,发现只需要3500元即可购买三百多万观看、一千评论、三千赞、八九百转发。更有好事者专门去扒了此MCN机构下的网红博主,发现刨去水分,其真实粉丝只在1万左右,而该受害创业者推广的黑科技产品看起来也不是很靠谱。


640.webp (1).jpg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这场围绕流量造假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但无论孰是孰非,网红经济下电商新业态的乱象又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出公示,要求电商第三方平台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严查网红带货,并对“刷单”、“假评论”,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与此同时,微博方面也就此事作出了回应。微博称,微博平台坚决打击各类刷数据行为,并定期对外公布进展。其实,蜂群作为屡获平台嘉奖的头部机构,此次风波多少会影响整个微博营销行业的诚信。目前次事件还未最终落下帷幕,而微博官方关于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理意见或许将决定微博营销的未来走向。

文娱行业流量造假


无独有偶,在以明星为核心的影视文娱行业,数据流量涉嫌造假事件亦频频频发生。其实,虚假流量是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共谋,既不存在唯一的受害者,也不存在纯粹的“坏人”。但是,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追星,或是助推假数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 部分“粉丝”非理性追星 助推假数据泛滥


如今,粉丝经济如火如荼,逐渐成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滋生的乱象也频频引发争议。调查显示,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用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


据悉,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为节省人力和时间,更是出现了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 数据流量造假产业链暗流涌动 


当流量意味着金钱时,一条依附在流量数据上的产业造假链条暗流涌动。在公安部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过程中,北京警方将涉嫌研发名为“星援”APP用于制造假流量的犯罪团伙抓获。这款APP在粉丝圈内使用极为广泛,用于短时间内刷高评论量、转发量、点赞量,涉案APP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800万元。


据“粉丝”透露,在很多网店,只需花费30元就可以增加一条短视频1万次的播放量,10元可以买200个赞、20元可以买500个赞,300元就能增加1万名粉丝。此外,影视剧“刷流量”行为也很普遍。许多“刷量”公司通过多个域名不断更换访问IP地址等方式,连续访问视频网站,短时间内可迅速提高视频访问量。


黑灰产业已成气候


“开盖再来一瓶”、“扫码领红包”、“邀请好友分享红包”,这些营销方式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其实,它们都是“羊毛党”们的日常“套路”。“薅羊毛 ” 不单是一个生产行为,更代表了一种占便宜的投机行为。


从 2013 年下半年兴起到现在,“羊毛党”早已不只是占小便宜的代名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建立了个人网站、工作室和社群等,并逐渐形成规模化运营。而中国的黑灰产业早已成气候,骗贷、刷单、薅羊毛、盗刷、洗钱等一系列网络欺诈行为背后,是一条涉及信息盗取、精准匹配、养卡猫池、职业话术、快速分赃等多环节的地下产业链。


除了产业链规模化专业化,目前“羊毛党”的攻防技术也演进到了较高水平,黑灰产业已经在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绕过传统的防控策略。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与企业除了技术防范外,还需要产品业务层面和制度立法等方面的共同推进。


与黑灰产对抗了20年的腾讯亦表示,与黑灰产业链的斗争绝不是靠一家之力能扛下,也绝非安全部门一家之事。打造生态安全、安全责任意识共担,已成为抗黑灰产业人士之共识。


流量经济需彻底整顿


近年来,流量造假已然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从明星及其背后的团队,到社交平台,再到第三方的刷量软件,在这条利益链中各取所需。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在流量至上的驱使下,一些明星和商业公司急功近利,把炮制、炒作流量作为提升人气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对文艺事业的亵渎,更是一种欺骗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


有专家就根治这类现象建议表示,一是执法部门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发展划定红线,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建议监管主体可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相关的监测平台、反刷量系统,提高治理的效率;三是司法机构也要重拳出击,对违法刷量毫不留情,以斩断流量造假利益链;四是明星要热爱自己的艺术生命,平台亦要呵护自己的羽毛,严格加强自律。


让流量回归常态,让公众的口碑成为真正的流量,这不仅有助于娱乐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是还舆论场应有的风清气正